返回
文明聚焦

大众日报整版聚焦:枣庄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来源:大众日报

       6月5日,大众日报整版聚焦枣庄统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

枣庄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李子锐

       在滕州市微湖渔家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道路两旁绿意盎然,庭院错落有致,美丽村居与田园风光相互映衬,汇聚成滕州市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去年以来,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持开拓创新,在45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工农互促塑造三产融合新优势

        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参饮品……来到峄城区榴园镇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展厅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石榴加工产品。生产车间里,一瓶瓶灌装好的饮品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石榴原汁经过26道生产程序,加工成石榴青柠饮等十多个品种的石榴饮品。

       榴园镇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为载体,突出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不断推进石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科技延链,深化产学研合作,综合开发利用石榴的叶、花、果、籽、皮,拓展石榴的精深加工,提高石榴的附加值。抓好盆景产业升级,打造精品盆景园8个、标准盆景园10个。

       2023年,枣庄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1333”规划布局,以增强石榴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推动石榴产业向全链条、高附加值迈进,擘画石榴产业大文章。

       在枣庄,与峄城石榴齐名的农产品品牌,还有山亭甘薯。

       在位于山亭区徐庄镇皓志甘薯大健康食品项目加工车间里,本地出产的甘薯经由挑选、蒸煮、发酵、烘干等工序,被加工成一袋袋精致的地瓜干,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保价收购,带动农民种植新品种甘薯,擦亮本地甘薯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枣庄坚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发挥工业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的优势,推动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在乡村融合发展。围绕铸链、强群、夯实支撑,积极培育百亿级产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五支力量的培育和壮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研学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数智驱动绘就绿色农业新画卷

       农产品要增产,更要提质。在先进科技加持下,农产品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其附加值也有大幅提升,得以进军高端市场。现在,智慧化、自动化数字农业已成为枣庄市农业发展的新风尚。

       在薛城区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一排排结构整齐的全钢架温室大棚分立田间,水肥一体机和卷膜、滴灌等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大棚的温湿度靠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一个棚子每月能收两茬,每茬能收2000斤辣椒。这里种出的辣椒能卖到6.5元一斤。”薛城区周营镇巩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中快介绍说。

       这座示范种植园共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5座,同步配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产品可追溯的数字农业新样板。

       “生产情况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山亭区水泉镇的一位樱桃果农说。他拿出手机,打开监测程序,屏幕上,果园内的温湿度、光照情况与实时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水泉镇的果农们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果树生长状况、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操控。

       抓好循环农业,推动“环境变现”。峄城区阴平镇“五彩沙河·乐活枣园”示范区创新“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2023年以来累计搜集利用秸秆850余吨、畜禽养殖粪便500余吨,生产有机肥1100余吨。

       着力推动现代信息、绿色低碳技术与农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以数智驱动现代农业。枣庄市培育6个数字农业工厂、6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个智慧农业示范片区。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体系。

       如今,水清鱼跃的峄城区底阁镇“渔业小镇”衔接推进区曾是石膏矿沉陷区,通过生态治理、复垦治理、产业治理等多种模式,底阁镇引导农户在沉陷区发展生态鱼塘加光伏发电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生产模式,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光伏板,建设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为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应用,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根基,枣庄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枣庄抓住全市域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机遇,带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卡位入链,持续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围绕产研对接增动能,集成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快转化科研成果,枣庄市重点打造10个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到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2.5%,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超过300家。

       抓牢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枣庄率先在全国实现5G镇村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网”,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户户通、清洁取暖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管网更新等任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产权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枣庄市围绕改革攻坚,积极推进农村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经济组织等重点改革任务。

       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已是峄城区东金庄村的常态,通过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户”模式,东金庄村推进整村土地“全托管”,推进“小田并大田”。增加机动地58亩,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有效配置。全村土地托管860亩,托管率达到90%,年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万元,农户亩均增收近500元。

       位于马兰屯镇“梦享马兰”示范区的台儿庄区运丰良蔬基地在枣庄市首创“按揭农业”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融资建成按揭蔬菜大棚,农民就像“按揭买房”一样支付“首付”,逐年还贷便可进行生产经营,按揭农业基地以“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对合作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带动所在村集体增收13万元。

       为盘活用好“沉睡资源”,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薛城区周营镇结合枣庄市“榴枣归乡”工程,持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吸引5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50余家。

       通过成立“共富公司”,开展“跨村联建”,周营镇探索资源整合引项目、文旅赋能兴产业、强村共富促发展的模式,以农村“三资”清理为抓手,盘活利用老旧校舍等闲置资源30处,引进12个村级产业项目,建设厂房16处,每年分红达380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

       枣庄市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及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统耕统作、统种统收,力争2024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5%。

       锚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枣庄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或共富公司,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确保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5%、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40个。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年内新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30家。

       2023年,枣庄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达到232个。

       通过统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强村富民,枣庄市以示范片区为头雁,突出连片打造,将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锋区、标杆区,带动全区乡村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富跨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枣庄力量。

石榴花开映红薛城乡村

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报道 通讯员 丁梅 

       青山环抱、榴花盛开。6月的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夏日气息渐浓。抬眼望去,石榴花从房前屋后蔓延至山坡,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榴村。火红的榴花点缀着碧绿的大树,游客三五成群,流连其中,赏花拍照。

       “石榴小院农家乐吃着真不赖!”游客张奥吃着农家辣子鸡,直呼过瘾。一杯酸甜的石榴汁,更是让游客沉醉在张庄村,精品民宿还可让游客留宿赏多姿夜景。去年,张庄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不仅如此,薛城区还在南部打造了陌上花开、日月山驿站、云希谷、印象白楼等网红打卡点,在北部建设了长峪山绿道、辣子鸡小镇、裸心屿等休闲营地,在西部培育了多情水寨、拾趣山里红等乡村新业态,去年以来全区乡村游客流量达369万人次。

       依托漫山遍野的石榴树,薛城区打造“张庄模式”特色村6个、集中种植片区3处、石榴观光大道4条,石榴总种植面积达2.2万亩。

       山坳的石榴树旁,果农张世侠正在忙着给自家1.2亩石榴树疏花。“这些是改良后的新品种,因为口感好,不愁卖。”石榴花似锦,映衬着果农的笑脸。去年张世侠家的石榴卖了2万多块钱,今年他打算好好侍弄这些石榴树。

       为让全区石榴扩规提质,薛城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枣庄石榴科技校园试验田,具备石榴育苗、品种改良、新品研发等功能。目前试种改良品种有冰糖籽、突尼斯软籽等,推动枣庄石榴品质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小小红石榴,给果农增收带来新惊喜。“互联网为石榴销售搭建了新平台。”张世侠说,去年,张庄村里的石榴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早在2007年,村里就成立了张庄村石榴合作社,建设了冷库;2023年,400万斤石榴因为保存得当,在网上卖出了好价格。

       给石榴树浇完水,张世侠还要到公司上班。这个公司就是与张庄石榴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山东晟达菲尔生物科技有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石榴产品深加工。公司负责人陈伟峰介绍,公司目前年可生产以石榴汁为主原料的奶酪系列产品500万箱、石榴汁100万箱,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生产车间内,张世侠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生产石榴汁的石榴,就是咱自己种的。”说起这个,张世侠满是喜悦。农闲时候,她到工厂打工,每月还能挣上4000多元。

       和张世侠一样,张庄村村民凭借种石榴、卖石榴以及生产加工石榴系列产品,收入越来越高,同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6.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4.2万元。

       不仅要吃出石榴鲜果的酸甜味道,更要吃出石榴产品的深度价值。薛城区累计发展7家石榴精深加工企业,涵盖石榴饮品、石榴化妆品等系列产品33个,拓宽了石榴销路,延长了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山亭榴枣驿站圆梦返乡青年

 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报道  通讯员 宋伟

       “听说榴枣归乡政策后,我就想着要回来了!”5月29日,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藤花峪村,返乡创业青年高利芹一边忙活着,一边说,“镇上支持力度大着呢,去年解决了我们20亩的用地需求。”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酱香,在藤花峪村榴枣驿站内,辣椒炒疙瘩丝、辣味老咸菜、尖椒炒小鱼、辣味萝卜干、外婆菜、酸甜黄瓜等各色酱菜一应俱全。装货、打包……高利芹和乡亲们忙着给网购订单发货。去年,她网上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还带动了28名村民就业。

       小小榴枣驿站,圆了十里八村乡村振兴致富梦。山亭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文峰介绍,为推动乡村振兴,山亭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抱团创业、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在藤花峪村建设了全市首个设在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榴枣驿站,共盘活利用9处闲置宅基地,建成青创小院、共富工坊等一批青创系列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靠上技术指导等举措,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之所以能够成为咸菜产品网络头部商家,主要是依靠我们主打的传统工艺。”高利芹说,老咸菜还原20世纪90年代的香味,这也正是在外打工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为确保产品口味地道,他们每年需要采购芥菜1100余吨、辣椒70吨、葱姜各30吨,所有的产品原料均来自周边镇村,这也有效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

       “榴枣驿站的建成,让我们返乡创业青年找到了可聚在一起打拼的平台。”在紫藤树下,刚参加完藤花峪村党员会议的外来媳妇朱玉凤说。今年樱桃季,她和高安勤、李中尉等返乡青年组建起电商团队。大家分工明确,分别负责电商直播、外出采购、物流装配、客服售后等,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返乡青年聚如一团火,照亮乡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朱玉凤说。近一个月,她的电商团队销售山亭火樱桃2000余万元,每天可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70余个,人均月增收4000多元。

       眼下,藤花峪村返乡青年先后成立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实体公司、61家网络店铺,形成了“人才归、产业旺、乡村兴”的良好发展局面。

       今年1—4月份,山亭区累计网零额2.24亿元,同比增长80.1%,高出全市增幅65.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1位。电商让久负盛名的山亭火樱桃、地瓜枣等山亭优质农产品搭乘“网络快车”销往了全国各地,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市中区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记者 孟令洋 报道  通讯员 陈晨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前良村位于全区重点推进的以休闲采摘和农旅融合为特色的“甘泉花香·人文齐村”市级衔接推进区,眼下,全村2000亩樱桃园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

       枣庄市市中区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探索符合市中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重塑深刻、民生改善持续增加,让全区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在沃农智慧农业产业园内,新改建的智能化蔬菜大棚配备了实时监测、远程操控、自动喷淋灌溉等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对大棚进行全程智能化管理。占地面积600亩的枣庄沃农智慧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是市中区农民的“根据地”,作为目前省内最大的农机服务组织,基地对周边20个村2.5万亩农田实施全程托管服务。基地内汇聚了富源农机、登海德泰种业、牧遥农业科技等诸多农业产业创新力量,探索形成了“良种种植—数字化监测—机械化管理—烘干存储—秸秆利用—肥料还田”全链条绿色循环农业新模式。

       前不久,市中区第二届采茶节暨“古风茶韵嘉年华”活动举行,这是市中区做好业态融合文章的一个缩影。市中区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通过举办辣子鸡文化节、无界集市等各类农文旅活动,促进本地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繁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峄城打造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汤锦阳 报道

       初夏,冠世榴园内花开正艳。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朱村果农刘远正给自家石榴树疏花,以保证养分供应。“石榴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石榴也不愁销路。”他说。

       “这11亩石榴园估计有4000多斤果型不好的石榴,通过合作社卖给企业,按每斤一块算,能收入4000多块钱。”今年,刘远还流转了30亩地建设石榴采摘观光园,预计能增加20多万元收入。

       发展多元产业,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峄城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群,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在峄城区古邵镇锦鸿科技智慧渔业苗种繁育提升项目养殖基地,一排排工厂化的养殖车间里,鱼苗欢快地游动。“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赋能,养殖基地实现了研发应用数字化、养殖设施智能化、养殖流程自动化,我们自主研发绿色标准化育苗和配合饲料技术,精准把控健康养殖各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山东锦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峰说。

       该项目一期已建成工厂化循环水车间9座,打造了“锦鸿科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6.0模式”,年可孵化苗种2.25亿尾,基地养殖能力相当于同等水面面积外塘的33倍。

       目前,峄城已建成“一榴一河一渔一枣”的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挖掘资源价值,先后创建了“古运梦河”“榴花绿道”“渔业小镇”“乐活枣园”等4个省市级示范区,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9个。

台儿庄农文旅融合让乡村变富变美

记者 孟令洋 报道

       绿树阴浓夏日长,在枣庄市台儿庄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邳庄示范区(下称“邳庄示范区”)小季河畔,鲜花盛开、树木错落,花境小径、亲水平台等休憩设施让河道景观层次丰富、更具活力,吸引居民周末自驾游来此看湿地、品鉴农家乐。

       占地面积3300亩的小季河农文旅融合项目由区属国企联建联营,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

       小季河流域的邳庄镇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涛沟桥大米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2.6万亩。当地放大传统农业优势,建设千亩精品水稻示范园、台城科技葡萄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稻蟹、稻虾混养立体农业,建设五彩稻田生态农场,培育研学游、亲子游等业态,农旅融合相得益彰。

       围绕横贯全境四季皆景的涛沟河湿地,台儿庄区着力打造以环城生态走廊为轴线的美丽河湖生态走廊。大力提升河道两岸景观品质,实施清淤护坡、生态修复、绿化美化,实现水系廊道贯通,打造阡陌韩场、毓秀黄林、田园燕井、水墨涛沟、涛沟古桥、汉韵马庄等美丽乡村,村庄人居环境得到连片提升。

       依托毗邻台儿庄古城的区位优势,开通古城与示范区水上观光游船航线,建设亲水乐园、渔歌餐厅、游泳池、垂钓园等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亲水休闲娱乐旅游新地标,建设集住宿、垂钓、采风于一体的民宿,构建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小季河农文旅融合项目与台儿庄古城形成业态互补,推动示范区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千余人就业,预计年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多元。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40605/Page13NU.htm)

上一篇:【枣庄典型发布厅】杨季刚——乡村教师轮椅上的坚守

下一篇:山东省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举行

  • 内容纠错
关闭
同类资讯